中国有多少跑者?
先放结论,我根据过往经验估计中国跑者数量在800万左右(2016年)。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也最快的超级大国,体育方面的统计数据非常之少,而且不全面也不准确。因此很难得到确切的中国跑步人数。不过,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美国跑步协会公布的2015年美国跑步人数。
可以看出,在美国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参加过跑步活动,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的人数。在全部人群中,每年参与跑步运动的约为903万人,每月参与跑步运动的人次高达7.1亿之多。 这项统计来自著名的运动研究公司耐克Nielsen Sports的《全球体育报告》(The Global Sport Report)。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中把“跑步”定义为了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而不是像中国人习惯定义的方式——把它归到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范畴里。这是由于美国人眼中跑步是独立的一项健身活动,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心中,它总是与其它项目并列。这也使得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所采用的概念区分受到了影响。 那么既然美国的数据无法直接套用在中国的身上,我们就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来尝试获得答案。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后发现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调查研究。
这是一项由上海复旦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共同进行的研究,他们的论文题目叫做《互联网时代的健身行为———以跑步为例的自我报告和数据挖掘的分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跑步者”(Runner) 和 “非跑步者”(Non-runner)两组。其中,“跑步者”定义为每周跑步超过4次且距离超过12公里的人;而“非跑步者”则定义为从未或很少参加跑步的人。然后,研究者使用线上追踪软件追踪了1316位参与者的网络在线数据,这些网民被分为4个虚拟群体,每个群体的网民数量大致相等。 通过对比这4个群体成员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人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1. 4个群体间参加跑步活动的比例相差非常明显,其中“跑步者”所占的比例为3.9%,而“非跑步者”这一占比高达96.1%! 2. 虽然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成为“非跑步者”,但成为“跑步者”则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别。
3. 年轻个体更可能成为“非跑步者”,年纪大的个体更可能成为“跑步者”。 4. 高体重的个体更可能成为“非跑步者”。低体重的个体反而更能成为“跑步者”。
5. “非跑步者”个体的性格特征相比“跑步者”更为外向。
研究者认为,以上结果表明,互联网可能改变了人们健身的模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传统健身方式仍然是由健身房、健身房私教或者街头拳馆之类的机构主导。而在欧美国家,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运动模式。这项研究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独特的量化方法来进行论证。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研究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身上,因为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与背景。
比如微博著名健身博主@肥宅大斌 就认为这种线上的方法来估算跑步人群的数量非常不可靠,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认同他的部分看法。毕竟这项研究是基于外国人的研究样本,并且用于验证外国线上平台的追踪数据。然而中国有着与美国完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情境,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但是,大斌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来计算中国跑步人口的数量。我只是基于他的理论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或许真正拥有庞大数量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实只有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这几项而已,它们都能够同时满足大众性、休闲性和竞技性的需求。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项目已经能够代表“国民体育”了。 所以,如果要我来估算我国跑步人口的数量,我会选择把这些项目的人口相加。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很多项目是有梯队制度的,那些优秀的运动员们属于某个项目的“国家队”,而普通大众往往接触不到。所以我把所有项目的“最高水平组”的人数加起来,也许这个数量的跑步爱好者能代表我国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