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的发展趋势?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体育强国。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体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对体育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近日,在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进一步强调,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是什么?《纲要》从参与程度、竞技成绩、社会保障和国际影响四个维度进行了界定: “体育强国”的提法首次出现在1995年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当时指的是“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体系,使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得到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这一次,“体育强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高、更快、更强! 我们离体育强国还有多远?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每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在增长,2016年为4.18亿,2017年是4.31亿,2018年是4.25亿,2019年是4.33亿。
然而,这些数据距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如何实现体育强国梦? 在《纲要》当中,建设体育强国的具体目标是:到2035 年,人民群众健身热情明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体育市场秩序更加完善,体育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体育产业总量迈上新台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明显扩大, 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体育赛事、场馆等设施和资源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体育形态。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纲要》还确定了七项主要任务:提升体育整体实力;促进体育消费;推进高水平赛事举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拓展体育海外市场。 可以看出,《纲要》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程,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