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象比赛和棋多?

衣玲锦衣玲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际象棋比赛下得比中国象棋多”这个结论是建立在谁和谁比的基数上?中国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还是中国与中国的水平比较? 中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怎么也得有个十年、二十年才能赶上吧? 中国与国内同级别的对手的差距,倒是有可能通过练习缩短,但是前提条件是这盘棋必须是在势均力敌的对手之间进行并且双方都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来下完这盘棋(否则任何一方偷工减料都想赶紧把棋下完,那胜负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国际象棋比赛中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又有多少呢? 在业余棋手当中,能够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职业棋手中,顶尖的高手们又往往以快棋或超快棋的方式出现并抢占了绝大部分的竞赛资源。因此我们普通人能接触到的职业或者专业水平的对局并不多,偶尔在网上遇到个水平差不多的对手下几盘棋愉悦一下心情也算难得。但这样的机会对于国象爱好者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于是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国象选手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相比较了——在同样没有充分训练资源和参赛机会的情况下,肯定更容易拿其他项目跟国象项目去比较。毕竟一个智力游戏和一个竞技体育,很难从硬实力上去对比。于是就有了题主的这个问题。 但实际上,在掌握了充足的训练资源情况下,不管是学习还是提高技能水平,都是有正反馈机制的。在一开始时可能因为基础能力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人,但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中,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最后实现反超。就像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学过钢琴或者其他乐器,最初可能因为天赋关系加上练习时间不够而导致成绩不好,但是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最后可能反而超越了很多之前领先的人。

所以归根结底在于你如何定义“多”这个词的意义。如果你认为的国际象棋比赛的“多”是指能真正下出一些内容且下到钟点以上的对局,那么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大多数人的国象学习生涯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但如果“多”指的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下的棋局数,那就没人能够数的清了。 另外再说一句,我从来没有打错字,就是“下棋”两个字。请不要误导观众。

弘彦萱弘彦萱优质答主

一先一后两盘棋赛制的流行,与当时国际象棋和棋率居高不下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场著名大师对抗赛的和棋率大多超过了60%,有的甚至接近90%,国际象棋似乎成了“绅士的游戏”。人们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和观赏性,也为了降低和棋率,减少比赛场次,一先一后两盘棋的对抗赛赛制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和棋率,例如,1912年拉斯克对雅各宾斯基的世界冠军对抗赛,通过四个回合的两盘棋对抗赛后,拉斯克两胜两和获胜。1912-1913年拉斯克对塔塔柯维奇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也是通过四个回合的两盘棋对抗赛,在拉斯克两胜两和后结束。

随着一先一后两盘棋对抗赛赛制应用实践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这种赛制在提高对抗的激烈性和观赏性,降低和棋率等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反而增加了比赛场次。例如,人们在1910年举行了一些一先一后两盘棋的对抗赛后发现,和棋率反而高达75%以上;1914年十月革命前的第二届全俄冠军对抗循环赛(六位苏联棋手进行循环赛,确定苏联冠军),通过12个回合的两盘棋对抗赛后,和棋率高达70.8%。

一先一后两盘棋对抗赛的这些缺陷逐渐显露,再加上世界大战等的影响,这种赛制使用得越来越少,后来几任世界冠军对抗赛又重新回到单盘胜负的比赛。如,1921年拉斯克对卡帕布兰卡、1927年卡帕布兰卡对鲍特维尼克、1934年卡帕布兰卡对欧几纳什、1937年鲍特维尼克对阿廖欣的世界冠军对抗赛,都是采取的单盘胜负的对抗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