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才为什么断档?
谢邀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思,好像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一样。 实际上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是体校(少体校、青训体系)和大学。这两类机构基本上属于非营利性机构,虽然近年也有一部分学校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民办高校或是独立学院,但毕竟占很少数。从整体上说,我国的体育运动人才培养还是以公益为目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一项运动成为公益性事业的时候,它的投入产出就要有一个衡量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需要有第三方来评估,这个评估机制就是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大赛的成绩。一个项目没有成绩,就没有投入的依据,也就没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在国际舞台上拿好成绩成为竞技体育的唯一标准。于是那些短跑、射击等项目就成了“优秀”项目的代表。而像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国民素质项目就逐渐衰落了下来。
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项目才是“优秀”的项目呢?是以夺冠为唯一标准吗?那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竞技体育就永远没有止境了,得第一永远是最优秀,最卓越的,那第二名是不是就一塌糊涂了呢?其实不尽然如此,竞技体育需要的不仅是有实力的选手,更需要有潜力的选手,需要培养未来的冠军,而不是现在就已经过气的选手。
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要做的不是去反思怎么选拔人才,而是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要选拔人才!当我们以奥运金牌数为豪的时候,我们需要问问自己的为什么是金牌数,而不是银牌甚至铜牌数。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夺金,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夺金的项目中,忽略那些即使夺金也未必能夺到多少金的赛事。反之亦然,如果我们不在乎多金,而是在意的参赛项目本身能否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那么即使某些项目没能拿到金牌我们也应当给予支持。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我们还有大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所以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供养所有群众都享受高水平的健身娱乐。所以就必须有所取舍,哪些项目该大力培养,哪些项目可以缩减开支甚至是放弃。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需要我们慎重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