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规划球员?
足球运动在中国,在亚洲,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国队参加世界杯,哪怕只是小组出现一次,都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无数的努力,但结果呢?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支队伍没比上支进步多少;技术没见得提高多少,甚至已经退步了;队员也没见多强,甚至出现了比之前还弱的球员…… 但观众只能看到:这个踢球的人我认识,当年他可没这么差啊! 然后一帮人开始瞎逼逼: “就这?我还以为多强呢!” “说好的归化呢?怎么一个强一点的也没有?” “教练组吃屎的吗?场上这些人都是饭桶吗?” 一个球员从青训开始就不断被对比,被质疑,被讽刺,不管他本人还是球迷都觉得累觉得烦,但这就是这项运动的特别之处——它会让你永远处于一个“期待”与“失望”的循环中。
而中国足协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更换球队的主帅和队员,试图通过更换“锅”来终止这个“循环”。 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的球员们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努力。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接受系统的训练,从青训梯队到各级别国字号队伍,一直代表国家出征,面对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们中的多数人不曾输掉比赛。
就算在职业联赛中,除了少数几个顶级外援,大部分国内球员在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也是很少输球的。 比如中超B组的江苏队和天津津门虎,A组的广州队和深圳队,他们的国内球员在大部分比赛中都不曾输球,就算是输,也不会是完全崩溃式的惨败。 即使到了中甲,中乙,乃至地方级的低级联赛,我们的球员也一样在尽力战斗。
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这些级别的比赛,但我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出身,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很多低级别比赛的对抗强度和残酷程度并不亚于高级别赛事,有些地区级的比赛甚至能比得上欧洲非主流联赛或是北美职业大联盟的比赛,场面之激烈,让人印象深刻。 我见过一个赛季踢满30场的中甲联赛,也见过连续一周双赛的球员在比赛中直接晕倒的情况…
如果只看比赛数据的话,我们的绝大多数球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便是在低谷期,这份努力的程度也不亚于任何一支高水平的队伍。 如果有人看完中甲、中乙甚至是低级联赛之后,再来看国家队或某位国脚的比赛,或许就能理解什么是“能力欠缺”,什么是“态度消极”,哪些是真“菜”,哪些是 “不敢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