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内线外线是什么?
打篮球有五个位置,分别是PG(控球后卫)、SG(得分后卫)、SF(小前锋)、PF(大前锋)和C(中锋)。一般来说根据场上的位置分,场上队员分别站五个点,形成“五个人”一整个方阵,这就是所谓的“站位”。当然,这种传统位置随着篮球的发展也在改变。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理念就是“无位置”“全能型”的球员了。 那么内线和外线的划分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呢?简单地说,以场上队员所处的“防守位置”进行划分的。一个队员在场上可以被“逼抢”的两个区域叫做“禁区”。所以,只要看这个队员是处于“内线”还是“外线”,主要就看这个队员的“防守位置”是在禁区里面还是在禁区外面。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队员的“防守位置”是在禁区里还是在禁区外呢?这要根据这个队员的主要防守任务来决定。一般情况下,队员主要的防守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防守对手投篮;另一种是阻止对手上篮/扣篮。
1. 如果一名队员主要任务是防守对手投篮,那么这个队员一定会在外线进行防守。因为外线不容易得手,即使跳起来封盖也比较容易。而内线由于受到篮板球的干扰,不易得分,同时由于身高受限,对投射能力的干扰也不如外线明显。如果主要任务是防守对手投篮,一般都会站在外线。比如下面这张图,快船队的贝弗利对詹姆斯的防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如果一名队员主要是防守对手上篮/扣篮,那么这名队员的“防守位置”就在禁区里。因为上篮/扣篮大多情况下都是进攻方凭借强大的冲击力得到的分数,这样的进球多具有威胁力。为了防住这样的进攻方式,相应的防守队员需要更加靠近篮筐,而且在对方上篮/扣篮的时候,需要进行垫步或者起跳,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封盖或者干扰。如果是不擅长对抗的内线,是很难完成这样高冲击的防守行为的。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外线:主要负责防守对手投篮,位于三分线附近。 内线:负责防守对手上篮/扣篮,位于篮下。 当然,实际比赛中影响“内外线”区分的主要因素不是“有无篮板球”而是“有无身体冲撞”。有些投篮虽然不拥有很强的杀伤力,但由于具有极大的干扰效果,也会使很多勇敢者在内线与外线之间频繁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