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王怎么这么少?
首先,我们要明白拳击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拳击运动本质是一种对抗性体育运动。它的特点是双方通过手套戴着护具进行击打以决出胜负。
在拳击台上,你只能采用击倒,击晕,击溃等方式去让对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你不能攻击对方的下体、后脑(即使这一部分暴露在你的攻击区域),也不能用脚踹或者肘击的方式去攻击对方,否则你将受到严重的惩罚——被取消比赛资格或判负甚至被禁赛。所以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对方倒地时,你的跟班在台下用拳套套着他的脖子,试图给他造成额外的伤害),你是不能对对方下阴动手的。 同时因为拳击手必须佩戴拳套进行竞技,这决定了它是一项“不流血”的运动项目——“流血”只会出现在拳击台下的医院里。但是散打、泰拳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而且由于规则不同,可以踢可以打就可以带来更多的战术选择。
其次我们谈谈历史因素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体育精神,传统的武术是“能打赢就行”而并不是现在这样追求技术能力,因此导致很多练习者没有专项技术提升的空间,最终水平难以提高,输掉比赛。
清末民初,中国开始有了现代体育的概念,但此时的体育还是以西方人为对象,东方人特别是东亚黄种人的身体素质被认为普遍偏低,无法与白种人媲美,因此产生了“奥运三问”——为什么亚洲人跑不过白人?为什么亚洲人跳不高?为什么亚洲人力气小?(引自《奥林匹克宪章》)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运动员才开始在竞技场上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采,1952年奥运会男子团体射箭金牌,1964年东京奥运会男子轻量级自由搏击金牌等等不断刷新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