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如何培养球员?

邓晓珂邓晓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分析技术,不研究战术,单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 1.足协、总局的领导们到底想不想搞好足球?答案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请洋教练,买外援,建青训基地。但是既然已经投资了,就应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能朝令夕改,让投入的人与事变成无用功。而且足协现在的投资方式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青训梯队链条。比如英超的曼联,从小球员开始选拔就建立了完整的机制,从梯队的训练比赛到U18的比赛录像分析到一线队的战术安排甚至病假条的管理都是井井有条,而我们呢?在青训基地关起门来练几年,然后突然之间发现可以打上比赛的成年队员竟然没有,然后还怪球员没本事。既然已经有了青训基地,就要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而不是今年参加亚冠明年就把全部的资金用来建球场。

2.足球队应该是职业化进程中最难组建也最难管理的队伍,因为影响成绩的因素太多且难以量化评估。我们的主教练和管理层既缺乏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又无法很好地与洋人沟通(翻译也是问题),再加上国内媒体和球迷群体的专业度不高,对球队施加的压力非常大而且普遍缺少理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专心地做青训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管理层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分清主次的矛盾,才能做到真正的脚踏实地。

3.球员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青训基地或者足校的事儿。中国目前的青训基地和足校大多是封闭的,这种模式其实和体校类似,只是换个地方练球而已。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并且具备高水平技能的人才。我们看到的那些青训基地的球员一个个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像模像样,但是一旦离开了那个圈儿,到了真正的竞技场上却又另一样了。难道不是吗? 为什么我们青训基地的球员在野球场可以踢得风生水起,而一上场面对真正的高水平对手时就立马现了原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吗? 青训工作不仅仅要在娃娃抓起,更要从娃娃的思想做起。

宗政凡柏宗政凡柏优质答主

中国足校的模式,无论是以鲁能足校为代表的全封闭管理的足校还是以延边州为代表的半开放的地区大本营模式,其足球人才培养的核心都是长期在足校接受体教结合式教育和学习,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在足校长期的训练和学习,解决小球员技术与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在这方面足校确实做得很好,中国足校的模式相对于国外重视个体发展的可转移模式具有更大的人才产出效率,所以目前来看足校的模式更具优势。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足校模式的弊端,因为足校培养模式过于封闭和系统化,小球员将长期在足校训练比赛学习,他们将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同龄人接触的机会,会存在被社会所孤立的问题。此外,足校的培养模式更加强调集中训练和大量比赛,对小球员们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基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限制了部分身体条件相对不足青少年的发展,这种重视运动负荷的训练方式可能导致球员的运动寿命不长,也限制了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

而可转移模式更加强调社会化,在该模式下青少年的活动更加的自由,参与足球活动更容易。运动员在该模式下与社会接触更多,更有利于全面发展。该模式在训练和教学中更加注重个人差异的发展,重视个体技术的提高,对于有特点的年轻球员的培养更加重要。个体发展会促使个体创造出更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技术风格,有利于整体足球水平的提高。运动损伤也更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