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遵循体育赞助规律?
个人认为,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国内企业对于体育产业的投入和运作,将主要呈现以下四种模式。 在这些模式中,品牌传播、市场营销等诉求是共同的,而资源供给、粉丝维系则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资源和需求进行综合判断。
1. 纯粹市场推广型 部分企业把体育产业视作扩大产品影响力和提高销售业绩的渠道,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或运动员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进而达到营销目的。典型的如运动装备品牌,以签约知名体育赛事或者运动员为手段,借由赛事或人士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产品信息和理念,实现销售目标。这类企业的优点在于对体育产业的理解深刻,目标清晰,善于运用资源;但缺点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长远战略,容易受短期利益驱使,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2. 资金补给型 由于体育运动的高消费特性,使得其成为了商业领域一块天然的“试验田”。一部分企业将体育产业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赞助和支持各类项目与赛事,以较低的成本传递信息,达成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塑造自身形象。这种兼具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复合效应,无疑是吸引众多企业纷纷涌入体育领域的最大动力之一。不过,此类赞助往往更注重物质回报,对品牌增值所带来的影响力诉求相对较弱。
3. 价值升华型 部分企业把体育产业视作企业品牌和文化价值实现的载体。这些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对于体育产业的价值评判也更为宏观和理性。他们更看重的是体育产业对于企业和品牌的长期价值,包括精神层面的价值和自我突破的勇气和毅力,以及由此带给顾客的感动和回忆。他们希望通过坚持不懈地投入,让体育产业成为自己企业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可以不断传承的美好故事。
4. 整合运营型 这是一类真正具有行业远见和企业实力的领军者,他们对于体育产业的认知最贴近本质,愿意投资并精心谋划体育赛事的筹办及运营,充分挖掘其中的商机和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他们既懂得借助体育的杠杆效应快速搭建起自己的品牌传播平台,又善于运用自身的平台优势,为体育事业创造更多的可能。当然,这类企业对于体育产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群体有着清晰的定位,绝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市场客观规律做出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