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有什么比赛?
国际棋联每年会举办各种规模、级别的比赛,从普及程度较广的线上比赛到仅有极少数选手参加的线下顶级赛事。 这些比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赛(Individual),一类是团体赛(Team)。
个人赛又有等级分排名赛和对抗赛之分,根据参赛选手的级别积分确定比赛对手。在比赛中胜一场得1分,平局则各得0.5分,负场计0分,决出最后名次。 团体赛的参赛队由6名男棋手和2名女棋手组成,根据各个国家棋联报名的情况分配对手进行竞赛。目前世界上的高水平男子棋手基本都在前50名的行列之中,而女子棋手的水平差距比较大,前列的几位是世界一流女子棋手,后面的则是二流乃至三流队伍。所以一般说来,男子团体赛的成绩更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而女子团体赛的成绩则往往被作为该国家培养女性棋手成果的参考数据。
除了国际棋联主办的正式赛事之外,一些政府或者民间机构也会举办各种级别、类型的国际象棋比赛,其中不乏资金丰厚、奖励极高的顶尖赛事——例如每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赛以及两年一度的“电讯元老”赛。
国际象棋是现代五项之一,在国际上十分普及,它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同时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国际象棋运动遍及全世界,各国有数十亿人口下国际象棋。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描写和记述了精彩的国际象棋对局。国际象棋是当今世界上普及程度极高的智力博弈体育项目。国际象棋有多种重量级赛事,其中最高级别赛事有世界冠军赛、世界杯赛和 Olympiade 国际团体锦标赛三大赛事。
FIDE 世界冠军赛
国际棋联( FIDE )为最高水平的对抗赛。参赛双方由 FIDE 世界冠军候选人赛决出。冠军头衔属于胜者,负者获得挑战资格,与新一届 FIDE 世界冠军候选人赛冠亚军得主共同参加下一届候选人赛,争夺对抗赛资格,依此类推,周而复始。对抗赛开始于伦敦 19 世纪中叶,至 1948 年产生 FIDE 第一届世界冠军前,先后有 10 位棋手曾经被称为 “ 世界冠军 ” 。 1948 年第一届 FIDE 世界冠军赛在荷兰乌得勒支进行,苏联棋手布拉戈夫( Smyslov )、卡帕布兰卡、库尔萨诺夫、鲍特维尼克角逐产生 FIDE 第一届世界冠军鲍特维尼克。
FIDE 世界冠军赛历时 5 至 14 天,先得 14.5 分者取胜。如果弈和,一般加赛快棋分出胜负。对抗赛如果弈和,一般采用重新对抗的方式产生冠军。
世界冠军资格淘汰赛 —— 世界冠军候选人赛(以前的欧洲超霸赛和世界超霸赛)
世界冠军资格淘汰赛是为获得 FIDE 世界冠军挑战权的棋手举办的赛事。该赛事 1959 年更名为世界冠军候选人赛,采用单败淘汰制。世界超霸赛 1988 年至 1996 年连办 5 届, 1999 年起停办。
Olympiade 国际团体锦标赛
Olympiade 国际团体锦标赛俗称世界团体锦标赛。从 1952 年首届至今,共召开 38 届。男女混合团体赛每两年召开一届,仅女团的 Olympiade 则只召开 5 次,最近的一届在南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