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扑比赛是什么运动?
相扑(すもう)游戏起源 相撲起源于日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运动。据史料记载,日本最早的相扑出现在公元754年的日本桓武天皇时代。当时,日本处于平安时代初期,由于与中国交往频繁,所以很多中国传入的日本文化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文字、茶叶、佛教等等,还有一项就是相扑。 但那个时候的相扑和现在可是完全不一样,被称为“野原相扑”或“真似相扑”。参加者赤裸身体,在野外进行比赛. 到了14世纪,相扑更成为了一种表演性很强的竞赛项目。当时的选手要穿相扑服,戴相扑帽,系相扑带,穿着整齐划一,很是吸引观众眼球。而且比赛中还增加了举火把、过火圈等表演项目来烘托气氛。
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建立幕府的时代),相扑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组织。人们会在每年正月初二举行“新年相扑大会”,在节日里增加比赛的场次;在正月十六还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十代目相扑大会”,选拔出当年最出色的选手,授予他们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十代目”的称号。在这个时期,相扑不仅受到了王室的青睐,而且在武士阶层中也十分流行,很多武士都以能欣赏到一场相扑比赛为荣。 直到今天,相扑在日本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除了常规的相扑比赛外,各地还会召开各种主题的相扑大会。比如在福冈县就曾经出现过“偶像相扑”,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影视界的帅哥。而在埼玉县所举行的“相扑女郎赛”更是吸引了大量女性的目光。
相扑日文为“相撲”,是日本国技。相扑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但起源时期大约为飞鸟奈良时代(距今1500年左右)。最初的相扑是用角抵或和牛的头骨绑在手上进行的,相当于角力。经过长年的发展演变,后来形成了今天的日本相扑形式。
最初的相扑运动形式并不规范,通常只是粗野地为娱乐而进行。后来在平安时代(距今1100年左右),由当时贵族所喜爱的“力士”,成立了专业的相扑组织。他们被宫里所招揽,进行仪式性的相扑表演。这些专业的相扑手,在平日里除了进行艰苦的训练,还帮助寺院搬运东西赚取生计费用。
相扑从平安时代经过镰仓幕府到达室町幕府初期(距今700-800年前),处于了全盛时期,相扑运动员也得到了迅速的增加。室町幕府时期末期,在“应仁之乱(距今500年)”中,京都几乎化为焦土,相扑运动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到了江户时代(距今400年),德川幕府为了使相扑运动得到复兴,从江户和京都各选出12名力士进行对抗表演,从此时起,相扑被正式地叫做“力士摔”或“本摔”。以后,相扑运动在日本各地巡回举行表演。在江户幕府的保护下,相扑运动又得以复兴了起来,相扑运动员开始被分为幕内、幕外和幕下三个组,比赛也开始以幕内力士对抗的形式举行。
相扑真正成为日本国技,大概是在明治及以后,由于日本民族主义,日本神道教复兴的缘故。相扑运动在昭和20年(1945年)也就是日本战败那一年,被强制解散,相扑选手们被安排去当了士兵。日本战败(被打败)后,相扑界才又正式地展开了活动。现在的日本相扑运动由“日本相撲协会(本部设在東京都千代田区)”负责管理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