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比赛为什么48?
因为需要让拳击运动和摔跤、泰拳等格斗项目区别开来。 国际拳联对拳击赛场的设置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必须戴护齿,以防打松牙;穿护裆,以防被踢裆。 但这些对于拳击手的安全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情,就必须在规则上做出限制。 所以就有了“体重级别”的概念(现在还有“女子组”,但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个体重级别不是根据参赛者的实际体重来分组的,而是有专门机构测量身高、体重、臂展、掌宽等众多指标后,结合体能、技术风格综合评估得出的组别划分。一个体重级别的选手之间差距不能太大。所以就有48公斤级、61公斤级这样类似的数据。当然,这种分级是动态的,每年都要重新评定一次。而且同一个项目,可能不同地区比赛的分组不一样,这也是为了便于区分。如果同是一个比赛,规定必须在一个小组内进行淘汰制,那就太麻烦了……
另外,除了体重级别,还有一个“职业等级”的概念。这个职业等级跟从业经历有关,分为业余和无限制两种。获得无限制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就是参加过奥运会的拳击比赛。当然这个职业等级不影响奥运会参赛资格。 业余运动员是不能在比赛中使用击倒技术(除非对手倒地)。在无限制级别中是可以使用的。所以业余运动员与无限制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是一种“似奥运”的比赛,可以充分检验技术水平,但不容易分出高下。
拳击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现代拳击运动中,运动员必须佩戴拳套进行比赛,这既可以保护对手头部减少脑震荡发生几率、又可以保护自己拳头减少骨裂和肌腱拉伤的几率,并且使用拳套后可以提高击打频率和力量,而10盎司(约合283克)的拳套重量则成为最优选择。
拳击运动自1904年入驻奥运会以来,曾因为一些原因停过几次赛,直到1984年奥运会拳击才正式回归,但女子拳击直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才正式入奥,拳套重量标准也是从这时开始定下来的。考虑到性别差异,女子拳击的拳套重量被确定为8盎司(约合227克),但男、女拳击使用不同重量拳套的“潜规则”并没有在奥运会拳击发展之初改变,拳手们依然延续着使用10盎司拳套参赛的习惯,这个“传统”也持续到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
在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中,拳击A、B、C级别拳手使用的拳套为10盎司拳套,D、E、F级别拳手使用的拳套为8盎司拳套。不同公斤级别的拳手使用不同重量拳套这个“奇怪”的现象在伦敦奥运会拳击比赛中依然存在。但进入里约奥运会拳击比赛之后,这种现象出现了改变。考虑到拳套的软硬度对于对抗影响很大,拳击届逐渐形成同一级别拳手使用相同拳套的统一意见,并开始考虑男女拳手使用相同拳套的合理性。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所有拳手使用10盎司拳套。
2012年,国际拳联制定的拳击规则和程序规定中明确指出,所有级别的拳手可以使用7.5至12盎司之间的拳套,这一规定打破了拳套重达12盎司的说法,而拳手最多可以使用12盎司拳套的规定也成为如今奥运拳击A级别拳手可以使用12盎司拳套的规则来源。